学毛笔,当先学楷书。
我国汉字字体有篆书、隶书、楷书、行书、草书五大类,而楷书应用最广。楷书字形以长方形为主,大小均匀,结构严谨;横平竖正,排列匀称,笔画之间讲究穿插挪计、呼应连贯;字的中心平稳,循规蹈矩,一笔不苟,工整端庄。楷书门下弟子有“欧体、颜体、柳体、瘦金体”等,各家有各家的独门秘籍,本期重点介绍柳体的特点以及基本笔画的书写要诀。柳体是指唐朝最后一位大书法家、楷书四大家之一的柳公权的书法作品字的总称。“书贵瘦硬方通神”,他的楷书,较之颜体,则稍均匀瘦硬,故有「颜筋柳骨」之称。一、“柳体楷书”的艺术特点柳体楷书字形方正,略带长形,笔画上下伸展,左右内敛,皆向中紧缩。外形端庄静穆、左右同形对称,重心稳定,结构严谨,部位之间强调穿插、挪让,突出主笔,在匀称中取得疏密的变化。用笔以方笔为主,方圆并用。笔画多方笔折锋逆入;行笔幼健有力,以中锋一贯到底,转折分明,折处棱角突出;收笔回锋,或方或圆。同时笔画以瘦劲为主,提按顿挫清晰,笔画轻重对比明显,因而圆厚处不觉臃肿,清刚处不觉枯瘠瘦弱。在闲暇时分,素心洁面,坐下来工工整整地、一笔一划地练习楷书,属实能让人感受到生活中的禅意和慢下来的时光。二.基本笔画的书写要诀楷书字的基本笔画有点、横、竖、撇、捺、挑、折、钩八种。让我们来看看它们的口诀是什么吧~点“点变方与圆,呼应有藏露。” 点,在古代叫做“侧”,因为楷书中的点不同于篆书中的圆点和隶书中的方点,关于书写点的方法,更有古人言:“作点向左,以中指斜顿向右,以大指齐顿,以中指挫锋,须按笔收锋在内,审其势而侧之。”方点,行笔中锋,有顿有挫,求劲。圆点,圆而转之,显柔,稍呈长条形,忌如篆点。点是“字之眉目”,故须点与点,点与其它笔划相呼应。单点通常不露锋,几点组合时,互相呼应,至少有一点要露锋。“单双多各异,变形须随字。”单独一点,通常左高右低斜置。两点及以上组合,通常各点同指一心,这个心常为字心。三点四点排列时,呈弧,各异。两点三点相重,各具形态,笔断意连,非直中线上的重点亦应指字心。竖两边各有一点时,右点距竖近,高于左点,且右点较左点稍趋平。“火点底”四点偃仰向背,各有变化,中点似竖非竖,边点外展,弧度小。点千变万化,但须因字而变,不可千篇一律,牵强而变。横“头方腰细横,单重主为长。”横,古人称“勒”,是说写横必勒其笔,逆锋起笔,铺毫右行,缓去急回。柳楷的横多用方笔,即头方似刀切。长横稍上拱,长而细,腰甚至欲断,但有劲,收笔处作顿,显质。短横微下凹,短而粗,可圆转收笔。每一横取势右斜上,但整体协调平稳,不失仪态。单横通常写成长横,横竖交,常把横竖分成左长右短、上短下长各两部分。几横相重,因字而定主横,主横应长有力,或盖下、或中挑、或托上,其余各横略短,不等长,不平行。竖插重横,横宜紧,首横与主横、末横相背。竖“柳竖多棱角,类别悬垂短。”竖,古人称“努”,即直划必须逆锋落笔,欲下先上,欲竖先横,中锋着纸,尽力下行,有引努两端之势。竖之笔法是“弩弯环而势曲”。柳竖多强调方笔,起笔常两次转锋折笔,要比一般字体的竖多一个棱角。
竖分为悬针竖、垂露竖和短竖。
悬针竖上段等力同粗,收笔处稳重,力达笔尖。垂露竖又分左向垂露(在字之左时)和右向垂露,应圆收,露珠欲滴,忌如骨头。短竖分断竖与斜竖,断竖有上仰之势;斜竖短而斜。“双排细粗向,主竖撑大梁。”双竖,常左竖短细,右竖稍粗长,相向。几竖相排,边竖有向有背,竖短时,左竖变斜竖,右竖相对;竖长时,左竖可内偃也可外偃而下,右竖直挺。排竖,左短右长,左细右粗,但有时差异较小,几竖间距离大致相等。字中之竖,有“柱”之作用,特别是主竖要写得壮、挺、有力,不歪不斜。撇“运笔稍快撇,长短有各异。”撇,撇头有三个棱角,和竖头一样。写撇运笔要稍快,但须力送其端。撇可分为长撇和短撇。长撇(含竖撇),古称“掠”,用弩法下引左行,展笔为掠。长撇常为主笔,应伸展。短撇(含平撇),古称“啄”,“如鸟之啄物,锐而且速,运笔须初展毫而急敛如鸟啄”“下笔时要如鸟嘴啄物,提笔蹲锋,以疾为是,但力须贯注”。几撇相重,撇头略聚,勿平行。“变化柳回曲,框撇须入内。”撇的变化,大体上可分为柳叶撇、回锋撇、曲头撇。柳叶撇空入空出,两头尖,中间肥,但整体偏细。似钩又不能是钩。曲头撇逆锋入笔,折笔重顿,然后左下,撇头呈厚重的点,弯曲有势。曲头撇通常和长横组成“有”字头,撇先于横写,并交横于折笔处。框上有一撇时,这一撇一定要撇入框内,最忌在框外。捺“捺分正平反,短肥有一波。”捺,捺古称“磔”(正捺)和“波”(平捺)。柳楷的捺通常短肥,但捺脚却细长,锋芒毕露,平展,勿上挑或下压。捺“三折一波”即须颔首。捺分正捺、平捺和反捺。正捺,通常是主笔,外展;头圆,捺身渐大,捺脚底边内凹。与撇交时,撇细捺粗,撇低捺高,捺较撇趋平。平捺,划之难者,写好它,遵循:方头(并颔)、细颈(不过细)、肥腹(但不可凸,略平直)、脚细长(感之无限长,末稍略上拱后平伸)。反捺,似长点,非长点。一字中有几捺,或几个字连续有捺,应有反捺;一个字中只有一个正捺(或平捺)。挑“挑者尤为易,但须力送端。”挑,也称提,古人称之为“策”。笔法是:仰笔铺毫,轻抬而进,有鞭策之势。用笔是“鞭之稍极柔,而用之者,刚出其中,其上下左右,疾徐轻重,非如法度不为功,策笔之道,当细参之”。其易,是因变化少,运笔简单(但难掌握)。写挑时,应力注笔尖,送至挑巅。写挑还应注意位置与方向。折“折处有两角,折后粗且斜。”折,实际上是其它笔画的连接方形转角。折分横折、竖折、撇折。写折要多次折锋提按,帮棱角分明,常显两角,但有时弯转而成,便无所谓双角了。折划折后要加粗变斜,以横折为例,当所包笔画少时,折又粗又斜,反之则显竖直。钩“钩变十八样,不离踢出向。”钩,古称“剔”。如人之踢脚,其力初不在脚,猝然引起,而全力贯注脚尖。钩常与不同笔画结合,千变万化,这里只介绍几种:竖钩,竖直挺,钩左平出,内侧呈直角,亦左平踢(或稍左上)。右向钩,写法同竖钩,方向右上角。横钩,横细,角度小,似“鸟视胸”,写法是,横梢顿成点后回锋向字心踢出。乙钩(竖右弯钩、横折右弯钩、横折斜弯钩),如弧上钩出,前二者竖直上钩,后者可斜上钩(向右);前二者的钩不是最低处。横折斜弯钩与回锋撇组成“几”部,内含划多时写宽,下略收,勿直敞;反之写窄些。两钩相重,上不踢出,下踢出。柳公权(778年-865年),字诚悬,汉族,唐朝京兆华原(今陕西耀县)人,著名书法家,808年中状元。柳公权幼年好学,善于辞赋,懂韵律。官至太子少师,世称“柳少师”。后柳公权封河东郡公,亦称“柳河东”。
柳公权是颜真卿的后继者,但惟悬瘦笔法,自成一格;后世以“颜柳”并称,成为历代书法楷模。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,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,认为颜真卿、欧阳询的字最好,便吸取了颜、欧之长,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,形成了自己的柳体,以骨力劲健见长,后世有“颜筋柳骨”的美誉。
精彩回顾:【论坛】一个误解的澄清:从柳楷过渡到行草是否相对困难?
【学柳】写好柳公权的字,重在神,而不在法!
【鉴赏】柳体楷书《五柳先生传》
